药用冬虫夏草,最早的文字见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所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后来,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6)一书中记载:"夏草冬虫,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该书还对冬虫夏草的产地、食用方法和用量有详细的记述。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一书也指出:“冬虫夏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其后《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等数百部古药书中都记载了冬虫夏草。
我国把冬虫夏草作为药材出口到国外的历史比文字记载的更悠久。从明代中叶1400一1465年间就从浙江传到日本,并在贵族中广泛食用。1723年由欧洲的传教士尚加特利茨库把从中国西北采到的冬虫夏草带到法国,由Reaumur在法国科学院的学士大会作了介绍,并登在会议纪要上;1943年,Berkeley鉴定了中国的冬虫夏草,正式定名为:中国虫草Sphaerisienesis;1878年由Saccardo归为虫草属Cordyceps,冬虫夏草的研究在国外引起重视,中国虫草也开始驰名于世。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海虫草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久连接:https://www.123chongcao.com/Html/chongcaochangshi/5450.html